非凡十年看华东师大⑥:国之所需

时间:2022-10-17

编者按:

十年很短,历史长河的弹指一瞬。十年很长,砥砺奋进的漫漫征途。

立德树人铸就教育强国,思想伟力擘画奋进蓝图。十年的追赶与超越,满载着华东师大人的记忆和共鸣:唯卓越方可立足。

本月推出的“非凡十年看华东师大”融媒专题,记录党的十八大以来,华东师大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办学实践,展现我们共同走过的,踔厉奋发、追求卓越的非凡之路,以启迪未来。

非凡十年看华东师大⑥

国之所需:以卓越学术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聚焦关键领域,集合精锐力量,尽早取得重大突破,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早在2016年,Nature 根据科研产出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已经从传统的师范大学成功转型为一所产出大量前沿性成果的研究型大学”(Nature 2016,535,68–76)。

2022年,Science 以“卓越70年 华东师范大学持续致力于前沿跨学科研究”为主题推出校庆特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华东师范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夯实基础研究、促进应用研究、研发关键技术,实现全链条式创新,攻坚“卡脖子”难题。

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在量子科技、脑智科学、绿色碳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在可信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教育、海洋绿色化学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在超限制造、光子芯片、基因编辑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过去十年,华东师范大学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0个教育部、上海市和其它省部级研究机构,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和1个协同创新中心。累计牵头主持973、863 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5项、课题80项;承担上海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含课题)4项、上海市科委重大研究项目7项。

理工科科研累计到校经费超过50亿元,年均增幅为13%;“十三五”期间到校科研经费较“十二五”期间增长78%。2021年到校科研经费数首次突破8亿元,其中横向项目到校经费首次突破2亿元。

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共5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及以上奖励12项(含1项特等奖)。

根据2022年自然指数最新排名,华东师范大学位列全球科研机构综合排名82位。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基础研究连续取得重大突破


宫晓春,华东师大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十年前,他保研来到华东师大,跟随刚回到国内正要搭建团队的吴健教授开展研究。今年8月,已成为博士生导师的宫晓春入选了“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获奖名单,表彰他在阿秒动力学精密测量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

潜心钻研、求实创新,是华东师大科研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他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重大科学问题长期持续攻关,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生态学等基础研究领域连续取得重大突破。

除了宫晓春所在的分子超快行为精密测量与调控研究领域,华东师大学者在与复几何不变量有关的单值化猜想、微分几何指标理论的eta不变量、协同量子操控与量子干涉技术、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大型队列的研究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盐沼湿地精灵圈形成机理”引发学术界热议……

2016年以来,华东师大学者连续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细胞》(Cell)发文。

在超冷量子气体中发现普适动力学膨胀新规律,验证其时间反演对称不变性,首次观察到双对数多体动力学,研究成果2016年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

首次揭示了量子统计在超辐射量子相变中的作用,发现泡利排斥改变了临界泵浦强度随原子数的标度率,为研究长程相互作用费米多体态的非平衡动力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研究成果2021年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

首次实现了利用单一分子股线通过模拟分子伴侣蛋白诱导蛋白折叠的过程,构筑了三种不同的分子拓扑结构,完全区别于该领域以前所报道的一种合成方法对应一种拓扑结构的策略,大大拓展了分子拓扑学在未来研究拓扑类蛋白功能及构象关系的潜力,研究成果2020年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

以十字花科中的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对象,揭示出花粉-柱头相互识别的分子机理,在植物生殖发育领域,首次破解了开花植物识别本物种花粉而拒绝其他物种花粉的根本原因,研究成果2021年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

创造了新的反型钙钛矿电池效率世界纪录,首次实现转化效率大于24%的反型钙钛矿电池,突破了反型器件效率低这一长期以来困扰钙钛矿电池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为钙钛矿电池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与方向,研究成果2022年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

发现人类的米色脂肪通过局部热疗激活产热,可大大减轻肥胖症状并改善代谢紊乱,在肥胖与代谢性疾病领域获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2022年发表于《细胞》(Cell)杂志;

首次披露了全新一代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技术的开发及其治疗一种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试验成效,这一技术创新为未来更多基因靶向修饰CAR-T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这一领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成果2022年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

此外,华东师大学者长期致力于脑科学研究,率先启动国内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大型队列研究,并于2021年与国内兄弟院校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定向重大项目:中国学龄儿童脑智发育队列项目(样本3万人);成功研发国内首款64道芯片式无线脑活动记录系统,各项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对小鼠大脑上百个神经元的实时观测,冲击1000道芯片式无线脑活动记录系统的研发;承担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从突触、环路,系统水平多尺度地探索多感觉整合的发育与可塑性规律,对多感觉整合的行为和神经元活动进行分析建模,促进多感觉类脑智能的开发。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社会能级大幅提升


华东师大始终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未来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战略高技术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保障国家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安全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幅提升服务社会能级,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每年16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国家立项资助,依托学校科技成果成立的企业数超100个。成立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CTO)学院,探索技术转移力量培育新模式。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成立上海中以创新促进中心,支持上海“中以创新园”建设。与华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等 50 余个行业龙头企业签约共建联合研究机构,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为企业转型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研发超快激光超限制造技术,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牵头承担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总经费5.26亿元。夯实精密光谱科学基础研究,创新超限制造前沿理论和颠覆性技术,重点布局微纳化工芯片和精密医疗器械,构建高性能“超限制造”内雕精刻技术研发平台,服务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重大产业需求,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技术的全链条自主创新。“超限制造”作为拟强化突破的15项战略前沿技术之一,被列入《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先进制造领域的重要支撑。

“超限制造”将颠覆性地改变传统产业的形态,建立新的产业形态,创造新的高新技术产业

——十年攻坚“硬核”技术难题,成功研发支持互联网级关键核心业务的新一代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将其应用在大型银行、物流运输、在线营销等多个重点行业的核心业务系统中,促进自主研发数据库系统在这些关键领域的应用,破解了核心数据库系统“卡脖子”工程难题,在分布式数据库弹性架构、高可用与强一致的可扩展事务处理、高性能复杂查询、面向应用的评测基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研究成果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及2017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数据领域新突破!华东师范大学牵头攻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勇闯软件可信安全保障方法的“无人区”,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打造中国“可信软件”品牌。从“嫦娥五号”捎回月球“土特产”,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自动对接,到上海地铁线首次实现无人驾驶,这些天地间奇迹的背后,都有华东师大牵头的《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身影。

围绕软件的“自主可控、安全可信”重大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共性技术、软件工具和系统解决方案,近年来,项目成果在航空航天、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普惠金融等安全攸关领域,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10亿元,间接带动近百亿产业辐射效益。研究成果获得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团队带头人何积丰院士获上海市科技功臣。此前一年,华东师大正式发起成立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该平台已成为支撑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四梁八柱”的重要力量。

项目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为国产大飞机、深空探测等重大国家级技术攻关提供共性技术,在国际上也形成高端装备核心软件的“中国造”品牌。

重磅!华东师范大学首获上海科技进步特等奖

——聚焦新横沙、十年勤耕耘,推动上海市重大工程立项与实施。从青草沙水库选址到浦东机场东移建议,华东师大充分发挥自身地理、城市区域规划、河口海岸研究等学科优势,以长江口(上海)为核心,着力构筑一竖(河口海岸)、一横(长江流域)的国家区域经济服务支撑体系,始终致力于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近年来围绕长江口新横沙(横沙东滩和横沙浅滩)的保护和发展,组织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推动了总投资424亿元的市政府新横沙大型河口工程的落地。

成果加快了新横沙生态成陆的进度,2016-2019年横沙东滩七期八期工程生态成陆56km²,比以往18年累计还多6km²

——提供“有用之用”数学智慧,设计全球首创的桥机工作计划关键优化算法以及自动配载和自动发箱软件。完成了洋山港自动化码头操作系统的核心关键模块,研究成果不但成功应用于体现“中国智造”水平的洋山港四期智能码头的“中枢系统”,还继续服务于国家重点建设的枢纽港口唐山港的智慧生产建设项目,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作出了突出贡献。相关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列为“十三五”期间数学应用的两个标志性成果之一,并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萧树铁应用数学奖等奖项。

助推洋山港四期智能码头“中枢系统”研发


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助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在长江口开展夏季极端枯水水情调查,在巴基斯坦印度河三角洲开展极端洪灾调查,在孟加拉国联合开展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洪季调查……

近日,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公布了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新一批31个签约行动,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领衔的“海上丝路”河口海岸国际联合实验室项目入选。这是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起的“大河三角洲计划”2021年签约成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入选联合国“海洋十年”首批行动计划后,又一次获得联合国“海洋十年”的肯定。

十年里,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牵头组织“大河三角洲工作组”,带领11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的全球15个大河三角洲研究,推动国内外相关机构深入参与,讲好三角洲研究、治理中的“中国故事”,并将其转化应用于全球海岸带治理。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计划入选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

在优势学科领域勇当“领头雁”,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华东师大历来重视开展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

领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OC-WESTPAC“海洋微塑料研究”项目,撰写联合国环境署《海洋垃圾热点评估方法》白皮书,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塑料培训和研究中心,为世界河口海岸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牵头成立首个国际生态岛科学联盟,组织多国科学家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提供科学支撑;设立海洋生物圈整合研究(IMBeR)科学计划和未来地球海岸国际计划(FEC)国际项目办公室。

法国科学家阿布瑞尔教授因与华东师大在软件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成就荣获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英国科学家Leigh教授与华东师大专家在纳米分子科技领域的科研合作于2018年被Nature杂志重点报道(“Small science grows large in new hands”,Nature 2018, 564, 65-66),成为中英友好科技合作的典范。

外籍学者简·埃蒙德·阿布瑞尔(右)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值此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之际,在建校71周年的新起点,华东师大继续践行《卓越学术纲要》,遵循卓越学术和卓越育人相融合的工作理念,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学术卓越,推动理工科科研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参与建立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体系,为实现科技强国梦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更多阅读:

非凡十年看华东师大①:信仰之光

非凡十年看华东师大②:七秩荣耀

非凡十年看华东师大③:立乎其大

非凡十年看华东师大④:前进!上纽大

非凡十年看华东师大⑤:双向奔赴



内容来源|科技处 专题组稿|党委宣传部 视觉设计|吕安琪 ash 新闻采写|科技处 戴琪 

图|新闻资料 编辑|吴潇岚 孟子楠 编审|郭文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