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理论研讨(一)

时间:2022-11-21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海理论界组织开展系列研讨活动,交流研究成果,深化思想认识。10月28日,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研讨会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研究基地、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承办。


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吴晓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哲学上的重大主题,而其精髓就在于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哲学的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固然可以表现为一些普遍的命题,但根据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将这些普遍命题具体化,才意味着从根本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这也正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原则或原理,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马克思主义绝不仅仅是一套抽象的原则或原理,而是统摄这些原则或原理的具体化定向,即要求原则或原理必须能够深入社会—历史现实,并在这种深入中开展出全面的具体化。这样的具体化时常被生动地比喻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或“生命线”。

《共产党宣言》提到,自从现代性的权力开辟出“世界历史”,现代化就变成所有民族普遍的历史性命运。马克思在致《祖国纪事》编辑部以及致查苏利奇的信中已有明确论断,他指出,如果把起源于西欧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转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公式”,并把这种“超历史的”公式先验地强加给任何一个民族,就只会得出完全无头脑的荒谬结论;而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环境是独一无二的,根本不可能采用英国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并不缺少普遍的“规律”,但这样的“规律”不能仅仅是抽象的,它们必须具有确凿无疑的历史性质与社会内容,只有通过社会—历史的具体化,才可能得到真正理解和把握。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要点。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或原理,除非能够在特定社会—历史现实中得到具体化,否则,它就会丧失其“活的灵魂”和“生命线”,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了。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具有本质联系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把握到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烂熟于心,对俄国的经验佩服到五体投地,于是他们手中就有了一些现成的抽象原则,并试图将这样的原则无条件地加到中国革命的内容之上。由此而来的结果是,中国革命先后遭受一连串的失败,付出惨痛代价。

很明显,导致失败并付出代价的原因,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也不是俄国的经验,而是局限于抽象原则的无头脑的教条主义。只有当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教训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或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开始深入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之中,真正引领和推进中国的历史性实践,而这种结合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相比之下,那种滞留在脱离现实的抽象性之中的教条主义,则从其拒绝具体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远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本质。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一刻也离不开经由社会—历史之特定现实的具体化,那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也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同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具有本质联系。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经验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概括,而且也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最本质性的联系。


三、从中国当下的历史方位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任务与要求实际上已经蕴含其中。因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中国“实际”绝不简单地等同于现存的事物,正如恩格斯所说,“现实”区别于“现存”,正在于它意味着特定道路在展开过程中的历史必然性。

今天,中国的“实际”突出表现为一种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必须深刻把握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全新的历史方位揭示出,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与世界历史的变局具有非同寻常的、实质性的联系。诚然,中国同世界历史的联系自1840年以来就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联系很少真正触动现代性的体系本身。而在新的历史方位中,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而且关系到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和人类历史的未来走向。

就此而言,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展现出的是一种全新的意义领域。在该领域中,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在完成其现代化任务的同时,正在开启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方面指向更广泛、更深入地推动中国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同时指向一个无比广阔的实践探索空间,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而且要以扬弃现代性作为本质特征,超越现代资本主义的文明类型。(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坚持胸怀天下的三个实践路径

顾红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做到“六个坚持”,其中之一是坚持胸怀天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其中一条经验是坚持胸怀天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胸怀天下”从历史经验提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彰显胸怀天下的思想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


一、着眼于拓展世界眼光


坚持胸怀天下,路径之一是要内外联动。立足国内,把国内和国外的事情统筹起来,以世界眼光进行系统谋划。在思考国内情况的时候,要看看国际上有哪些通行的做法,是否有借鉴意义,是否可以进行互学互鉴。带着世界眼光看待国内事务,容易找到新思路新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起来加以考虑,对重大战略作出部署,对重大挑战作出应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很多章节都涉及国际内容,强调在国内国际联动的格局下来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等。

这说明,一方面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独立自主,不要被别人的杂音噪音干扰;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世界眼光,借鉴国际经验,在国内外联动中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

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中有充足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拥有世界历史的眼光,从世界历史大背景来理解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他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在世界历史视野中,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的满足也具有世界性,各国人民相互依存、相互联结,国内和国际交互影响。因此,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否则就容易走向闭关锁国。


二、着眼于解决人类共同问题


坚持胸怀天下,路径之二是要洞察人类进步潮流,回应人类普遍关切,努力协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例如,贫困人口难以消除、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环境遭到污染、全球疫情蔓延、区域性冲突时有发生、难民潮在一些地区出现、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等,中国人民在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上贡献了很多方案和智慧,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例如,中国提前10年完成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我们历来主张,人类的前途命运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来把握和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作出了说明。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得对、走得通,提供了比较成熟的中国经验,开辟了非西方国家建设现代化的新路径,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中国面临的许多问题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先行先试的解决方案对其他国家的人民具有启发意义。

坚持胸怀天下,解决人类共同问题,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坚实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探求人类获得自由解放的可能性,探求实现一个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抱负,在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的同时,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关注全人类的前途命运,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着眼于拥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


坚持胸怀天下,路径之三是要有宽广的心胸,志存高远,尊重世界上不同文明和不同价值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面对“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尊重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于实现幸福生活的探索,不断扩大中国的朋友圈,互相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国际关系领域,我们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要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倡导多边主义理念。我们倡导国际合作,维护联合国宪章及其相关的原则,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秩序,愿意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胸怀天下的情怀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许多包含胸怀天下思想的价值理念,如天下为公、亲仁善邻等。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地理概念来界定天下,而需要把天下理解为价值理想和文化理想。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天下就是指一种蕴含价值理想的天下。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天下”就承载着无数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黄力之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其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这次新提出的。这一论断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将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分成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和运用。从哲学上说,就是凸显作为时代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逻辑联系。


一、真正的哲学必须能够引导人们改造世界


说“马克思主义行”,本质上继承了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共识——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真正的哲学必须是能够引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哲学,只能解释的哲学只是中世纪经院哲学而已。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特征定位,某些西方学者不承认马克思的哲学家地位,断言马克思主义没有哲学。其实,这正是马克思革命性地终结旧哲学的标识。从20世纪到21世纪,世界历史已经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意义,因为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处处打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印记,而哲学家的头衔远远不足以概括马克思的地位。

关于马克思的革命性思路,人们一般引用得最多的是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其实,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有一段讲得更全面的话,“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马克思早就批评了旧哲学只关注理论本身的弊端,显然,他认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历史主体运用正确的哲学方法论去改变世界。


二、以马列主义之“箭”去射中国革命之“的”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传人。早期共产党人凭着对马克思有限著作的学习领悟就开始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但是,当时的革命者存在一种幼稚的倾向,那就是以为按照马克思的书本去做就可以取得革命的成功,于是发生了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的错误。教条主义错误导致了革命的重大挫折,毛泽东同志将这些人称之为“专门贩卖马克思的先生”,他们以为把马克思的话照搬得越多越好,只有毛泽东悟出了其中的奥秘,即马克思主义“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少了就会远离马克思主义,多了就会出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也会葬送革命。

1942年,毛泽东同志把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之关系的领悟化作一段中国式的表述,即“矢”与“的”之关系。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有些同志则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人就是古董鉴赏家,几乎和革命不发生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这个问题不讲明白,我们党的理论水平永远不会提高,中国革命也永远不会胜利。”


三、在实践中不断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并不把经典文本当作不可变通的教科书,也不到书上去寻找答案,而是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不以是否符合书本为原则,以解决问题为原则,对症下药。由此,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

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所以,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方面和要求。

“矢”与中国问题之“的”的关系。没有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运用,大量现实问题就难以解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的”有所不同,“矢”也得进行改进。可以展望,在未来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借助人的实践力量,通过实践方式不断去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丰富内涵。(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提炼出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叙事

黄凯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成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由“后发”走向“内生”、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历史进程,后者始终离不开前者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探索和经验总结反过来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国现实,催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


一、自信自立是内在契合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在同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是经验教训换来的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没有什么教科书可以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熔铸、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回应以及互动融合充分表明,我们有能力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鲜活实践中提炼出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叙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是我们自己对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的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由中国人去探索实现的社会主义。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自信,不要怕像了谁,也不要怕不像谁。自信自立是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当然,前提是深化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和路径,包括持续的理论探讨和系统总结。


二、“两个结合”是内在契合的基本方法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论断,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根据,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理应实现“现实与历史”“现代与传统”的完整结合,“两个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进一步借鉴、吸收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通达伟大传统的思想之源,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获取创新的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效途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和治理实践的进一步结合。开创以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必然遵循普遍规律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和原则,并将丰富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三、民族复兴是内在契合的共同目标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考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必然要以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建成能够驾驭市场和资本、实现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新型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贯穿其中的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优化中国特色,合理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建构和阐释植根于中华悠久文化传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崭新形象,也是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中国特色”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解、定位和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实践,它的理论表达便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也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丨解放日报

题图来源丨新华社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


分享到: